(三) 上池涓滴一卷
扁鵲遇異人,飲以上池水,能見人之五臟。心切向往,而異人難值,乃綢繹墳素,其五內之情狀,亦略可見矣。俾外露何象,即知內關何臟;雖上池之水無分,其涓滴亦似得矣﹗
心為赤帝,為神明之府。象如倒懸蓮蕊,色如縞映朱。心者,纖也。所納纖微,無不貫注。
重十二兩,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中有七孔三毛,上智之人,七孔通明;中智之人,五孔通明;下材無孔,則不智。為手少陰,肝之子,脾之母也,小腸為之府。其音徵,其味苦,其臭焦,于液為汗,其合脈也,其榮色也,氣通于舌,竅通于耳。主藏神,在志為喜,在變動為憂,故人有不暢事,心即焦燥;心氣通則舌和,知五味;心病則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也。虛則恐懼自失,色夭毛悴,血脈枯槁,臥不安枕,精神錯亂,及怔忡、驚悸、自汗等症作矣。病心風,則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飲則嘔;心中寒,則如啖蒜齏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面色青黑,熱則厥,掌中熱,煩煎,面赤目黃,口舌生瘡,咳血赤淋,咽喉痛,咽不利,或夢刀杖火焰赤色紅衣之物;有積則胸膈支痛,及伏梁起于臍上,大如臂,是皆心所生病者。腎邪入心則多汗,肺邪入心則多言。喜是心之本志,然喜太過,亦能傷心也。心苦緩,急宜食酸以收之心;心欲軟,急宜咸以軟之,用咸補之,以甘瀉之。
肝為青帝,為將軍之官。象如懸匏,色如縞映紺。肝者干也,位左膈下,著脊之九椎,左三葉,右四葉。為足厥陰,心之母,腎之子也,膽為之府。其音角,其味酸,其臭燥,于液為淚,其合筋也,其榮爪也。為魂之府,血之藏也,開竊于目。在志為怒,故怒甚則傷肝。肝氣通則目和,辨五色;病則脅痛引小腹,頭痛耳聾,胸滿嘔逆,眼生翳暈,視物不明,或肉板睛,兩角赤痛,丈夫潰疝,婦人少腹腫,遺溺,癃閉;肝熱則目赤眵淚,口苦面赤,咯血;肝虛則恐,如有人捕之,腰痛不可以俯仰。受寒則唇青囊縮,轉筋入腹。厥氣客于肝,則夢山林樹木。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脾為黃帝,為倉廩之官。象如刀鐮,色如縞映栝蔞實。脾者裨也,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為足太陰,為肺之子,心之母。其音宮,其味甘,其臭香,于液為涎;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于口。重二斤三兩,有散膏半斤。
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志,其志為思,故思慮不解,則傷脾。脾氣通則五谷運化;病則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身體重,足痿不收,溏泄瘕,水閉黃膽,食不化,不能臥;強立則膝股內腫,厥足大趾不用,此乃經病也。虛則五臟不足,四肢不用,面色痿黃,怠惰嗜臥;或夢飲食不足,實則腹脹,經溲不利,身重,痞氣在胃脘如盤;或夢丘陵大澤,壞屋風雨。若脾病色黃,體青失溲,直視,唇反張,爪甲青,飲食以逆,其脈弦急,此是木克土,為大逆也。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以甘補之。
肺為白帝,為相傳之官。象如懸磬,色如縞映紅。居五臟之上,對胸若覆蓋,故曰華蓋。肺者勃也,(言其氣勃郁也。)重三斤六兩,六葉兩耳,總計八葉,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在經為手太陰,脾之子,腎之母也。其音商,其味辛,其臭腥,在液為涕;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于鼻;主藏魄,在志為憂,在變動為咳,與大腸相為表裡。肺氣通,則鼻知香臭;肺受邪,則鼻塞而出涕,多汗而畏風,或吐痰血,喘咳氣逆,胸背四肢痛炊楚,翕翕發熱。肺虛則多恐懼,皮毛焦悴,不耐煩勞,干咳失音;或夢見白物爭戰,哭泣飛揚,氣短不能調息;肺氣勞則好睡,肺壅則腸鳴,肺氣燥則喉干,肺病寒熱,必旦善暮甚,或生瘡疹,皮膚燥痒,皆肺病也。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以辛瀉之。禁食寒冷之物,忌衣薄雨濕,受病最易。
腎為黑帝,為作強之官。象如豇豆,相並而曲,附于脊之十四椎下,色如縞映紫。重一斤二兩,主分水氣,灌注一身,如樹之有根,左曰腎,右曰命門。腎者,慎也,為先天之府,守之則存,用之則竭。為足少陰,肝之母,肺之子也。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肺,水津四布,下歸膀胱,藏精于腎,人之技能,皆出于腎也。其音羽,其味咸,其臭腐,在液為唾;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于耳;主藏精,在志為恐,與膀胱合為府。腎氣盛,則耳能辨五聲;腎病則耳聾骨痿,多欠伸,腰疼腹脹,體重,喘咳,汗出惡風,食欲下,膈塞不通,小便余瀝,疝瘕遺精。虛則令人夢入暗處,見婦人僧尼。總之,腎臟虧損,則諸症蜂起,難一一枚舉也。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以咸瀉之。
上五臟調攝失宜,即有病生焉,觀此亦可省矣,他如《靈》、《素》諸編,非加之以歲月,豈能窮其奧哉?
人之五臟,通順和調,則身康氣適;稍有不善,則疾病生矣。或虛或實,(實謂受邪)或寒或熱,症見多岐,難以概舉。凡攝生之士,雖非醫者,于家人上下,補偏救弊,亦有所主持。
姑將五臟致病之由,所見之症,應用何藥,按臟分開。俾覽之者,隨其因而采用之。
心宜恬淡,少思慮。遇逆境,即善自排解,固腎水以上交于心。若此者,病從何來?反之則為累矣。累積成虛,其病為怔忡,(心氣怯。)吐血,(心不主血。)陽痿,(心不交于腎。)健忘,食物無味,語言顛倒,(皆因氣血虛少。)宜用補藥。枸杞、(色赤入心補血。)歸身、(補肝即虛補其母。)棗仁、(味酸斂心陽。)茯神、(味淡安心氣。)柏子仁、(寧心益智。)龍眼、(補心血益智。)蓮肉、(象心補心。)人參、(補肺氣,心氣通肺,故亦補心。)如天王補心丹,養營湯,孔聖枕中湯,歸脾丸湯,皆可用。開郁則陳皮、香附、石菖蒲、郁金、遠志,必須之品。心乃虛靈之府,六淫不相干,其受邪者,乃心之經也,故諸瀉心湯,治傷寒下早,痞滿在心胸間也。其有面色青黑者,心氣寒也,宜干姜、附子、溫之。心屬火,熱從火出,人遇拂逆之事,若心焦躁,則一切熱病生矣。多汗,(心主汗。)夜臥不寧,(心煩則少寐。)手足心皆熱,(手足心應心。)咽痛口干,咽不利,(心脈系于咽,故見諸患。)舌強,(心開竅于舌。)咳嗽,(心火上炎。)諸癰瘡發背,(心有郁火所致。)寸脈溢出魚際,(火乘肺也。)宜用涼藥,黃連、(若瀉心火。)連翹、(象心清心。)燈心、竹卷心(以心清心。)牛黃、(入心清痰熱。)犀角、(涼心。)朱砂、(鎮而兼涼。)甘草、(以甘瀉之。)至寶丹,治熱邪入心包絡,神昏譫語,非此不為功。以上藥味,雖分補瀉溫涼,然補中亦宜兼溫涼之品,涼中須兼開利之藥,又在圓機妙用耳。
肝宜條達,戒郁怒,當拂逆而善自開釋,以長養生氣。若能如此,病安從來?反則為逆,逆之則傷肝。虛則病錯忘不精,恐怖,(神傷。)目盻盻然,(肝開竅于目,傷則不能受血而視。)睡臥不寧,(血不歸肝,魂不寧舍。)陰縮,(肝脈過陰器。)筋攣,(肝主筋,傷則筋無所受。)諸症宜補藥,用歸身、生地、白芍、(養肝炒。)牛膝、(強筋。)柏子仁,(平肝悅神。)杜仲、(強筋神虛。)阿膠、(涼血益肝陰。)黃精、枸杞子、(養肝平目。)狗脊、(強筋骨。)何首烏。(益肝陰強筋。)肝病而挾風火,則病眩暈癲厥,耳聾,(肝陽上冒。)咯血咳嗽,(木火炎上,肝不藏血。)螈瞀強直,(肝受風邪。)咽痛喉燥,(肝脈循咽喉。)目赤,(肝火上升。)諸症宜清火熄風,藥用羚羊角、(平肝清熱。)丹皮、(清肝經血熱。)桑葉、(清肝氣熱。)鉤藤、(平肝除風熱。)薄荷、荊芥、(驅風清熱。)甘菊、(熄風除熱。) 豆皮、(和肝陽。)刺蒺藜、(散肝風。)秦皮,(平肝除熱。)如實熱,黃連、龍膽草,亦可配用。郁滯則病胃脘痛,吞酸嘔吐,(木凌胃。)脅痛,(肝脈布脅肋。)左脅下結塊如覆杯,(肝郁所積。)結核瘰 ,(肝經火郁所致。)疝氣,(肝脈繞陰器。)婦人月閉等症,宜開郁散結,藥用青皮、香附、陳皮、(行氣破滯。)延胡索、郁金、(止痛解郁。)柴胡、(解郁調經。)夏枯草、(解肝經郁熱,治結核瘰癧要藥。)川楝子、(治疝要藥。)他如川連、吳茱萸、三棱、莪術等藥,須視其虛實寒熱以用之。肝者,將軍之官,其性剛烈,喜投柔劑。若香燥只可暫用,宜參以柔劑佐之,方無燥暴之患。如逍遙散、七味飲、左金丸、滋腎生肝飲等方,皆可選用。
脾居中州,宜健運。五味入胃,由脾布散。人能謹飲食,戒生冷,遠潮濕,少思慮愁憂,若是,患自可免,反之則生病矣。傷勞倦憂思,則病四肢怠惰,(脾主四肢。)肌肉痿黃,(脾主肌肉。)大便溏泄,飲食不化,(脾不運動。)或不時身熱,宜用補藥,黨參、(補中和脾。)黃芪、(補中益氣。)白術、(健脾燥濕。)炙草、(甘能益脾。)茯苓、(淡滲調脾。)扁豆、(調脾和胃。)懷山藥、(補脾調中。)大棗,(甘溫健脾。)如六君子、補中益氣、參苓白術術散等方均可選用。傷飲食則病腹痛脹滿,痞悶不安,(脾氣滯礙。)大便或閉或泄,裡急后重,(濕熱郁結。)噫氣,(脾土壅滯。)痞氣,(脾之積。)身熱,(管氣不通。)小兒疳積虫積,宜用消導運氣之藥,廣皮、(理氣導滯。)砂仁(快氣醒脾。)楂肉、(消食磨積。)神曲、(調中消食。)枳殼、枳實、(消脹利氣。)麥芽、谷芽、(消食健運。)濃朴、(瀉滿除濕。)檳榔、(破滯、攻堅、殺虫。)大黃,(蕩滌腸胃。)如枳實導滯丸、木香檳榔丸、平胃散、保和丸等方,皆可選用。虫積遇仙丹、追虫丸皆可效。傷暑濕,則病腹痛泄瀉下痢,(脾傷飲食,暑濕為患。)霍亂嘔吐,(暑濕擾中,陰陽錯亂。)且用芳香逐穢清熱之藥,藿香、(通上中二焦邪滯、快脾胃去惡氣。)濃朴、廣皮、(芳香氣穢。)滑石、(利濕去暑。)川連、(瀉火去濕。)黃芩、(除脾家濕熱。)建曲、(除脾家敦阜之氣。)苡仁、(利濕健脾。)澤瀉、(去濕熱。)砂仁殼,(醒脾。)如小半夏湯、益元散、黃連香藿散、二香散、香連丸等方,可選用。傷寒濕生冷,則病身重體痛如束,(寒濕留著肌肉。)下利純清徹冷,(生冷傷脾陽。)畏寒,(胃陽遏滯。)腹痛不止,(脾陽不振。)足跗腫,(寒濕著太陽經。)嘔吐清冷汁,(生冷所傷,胃陽不舒。)手足常覺不暖,(脾陽不能四達。)宜用溫中驅濕之品,香薷、(辛散能解結利濕。)草蔻仁、(暖胃健脾燥濕除寒。)干姜、(逐寒濕。)白豆蔻、(行氣暖胃。)良姜、(去寒濕止痛。)附子、(逐寒通陽。)肉桂、(驅沉寒之物溫脾陽。)蒼術、(燥胃強脾逐寒濕。)木瓜、(利濕舒筋。)羌活、(散表勝濕。)蘇葉。(散表驅寒。)大順散、五苓散、冷香飲子、漿水散等方,皆可選用。
肺為百脈所宗,氣之源也。其體最嬌,故又惡寒,又惡熱,苦氣上逆,人能慎風寒,遠暑濕,未寒先衣,漸暖漸脫;寡言養氣,少食辛酸之物,若是者,病從何來?逆之則病生矣。虛則病不任風寒,(肺應皮毛。)喘促語言不續,(肺氣虧損。)咳唾頻頻,(水津不能四布。)虛而有熱,則病肺痿,(肺液枯涸。)百合病,(手太陰虛熱所致。)失音,(肺金傷損。)干咳,咳血,皮毛焦悴。(虛火燥肺。)但虛宜補,人參、黃芪、(大補肺氣。)蛤蚧、(補肺定喘。)白肺頭、(以肺補肺。)五味子(能收耗散之金。)等類。虛而挾熱,宜用滋養清金,北沙參、(清金。)麥冬、燕窩、(大補肺陰。)百合、(象肺益肺。)秫米、(平補肺金。)川貝、(清肺消痰。)款冬、(潤肺消痰。)桑皮、(瀉肺消痰。)地骨皮、(治肺熱出汗。)馬兜鈴、(清肺止嗽。)花粉、桑葉(潤燥清肺。)如清燥救肺湯、四陰煎、人參固本丸、補肺阿膠散、瀉白散等方,皆可選用。受邪則病哮喘,(風寒之邪閉塞肺氣。)畏風身熱,鼻流清涕,(皆受邪肺氣不宣。)或咳嗽,為痧,為疹,為溫熱,為肺癰,其末也則為痒瘰疥瘡,(皆寒郁皮毛,肺氣不宣以成諸症。)有宜溫散,有宜辛涼,視症以用之。溫散如麻黃、(肺有實邪最重者可用。)桂枝、(溫經通營衛。)蘇葉、(散寒。)荊芥、白芷、羌活,(溫散。)辛涼如薄荷、(辛涼。)石膏(色白入肺能清氣熱。)前胡、白前、(治喉中水雞聲最妙。)連翹、(輕宜瀉火。)黃芩、(苦清肺火。)黑梔、(瀉火屈曲下行。)竹葉,(輕揚清肺。)他如杏仁、(辛散苦降。)橘紅、(利降達表。)旋複花、(降肺能消寒痰。)防風、(宣肺去風。)葶藶子、(肺中水氣 急者,非此不能除。)紫菀、(潤肺消痰。)射干、(瀉火清痰。)栝蔞仁、(清上焦熱痰。)通草、(利水退熱色白入肺。)馬勃、(消腫退熱。)桔梗。(開提肺氣。)是皆治肺病之不可缺者。
腎為人身之根,本宜閉藏,五臟受精,皆歸藏于腎。人能戒淫欲,而不使有傷,病安從來?傷之則虛,虛久成損,其病腰脊痛,(督脈貫脊屬腎,)遺精白濁,(腎關不固。)消渴,(精液內亡。)瞳子散大無光,(瞳子屬腎。)骨蒸勞熱,(陰虧。)骨酸痿厥,(腎主骨。)面如漆紫,(黑色屬水,腎臟傷則精枯故也。)耳聾,(腎竅通于耳。)恐懼如人將捕之,(腎在志為恐,腎氣怯故也。)呼吸不續,(元海氣虛故也。)坐臥不寧,(水虧不能養心所致。)陰痿,(腎陰虛。)或口熱舌干,齒痛咽痛。(陰火上炎。)諸症有宜補陰,有宜補陽。補陽則用破故紙、(溫補命門。)附子、肉桂、(回陽補腎。)大茴香、(暖丹田補命門。)巴戟天、(強陰益精。)菟絲子、(溫補三陰。)覆盆子、(益腎臟而固精)沙苑蒺藜、(補腎益陰治臍痛。)胡蘆巴、(暖丹田去寒濕)鎖陽、(強精益陽。)杜仲、(強筋充骨。)韭子、(補肝陰助命門。)陽起石、(治精泛陰痰。)雀卵、(補陽益精。)鹿茸,(添精補髓暖腎助陽。)方如八味丸,右歸飲、七寶美髯丹、黑地黃丸、鞏堤丸等方可用。補陰藥,宜用肉蓯蓉、(益隨強陰。)續斷、(補腎理筋。)生熟地黃、(補腎養血。)黃柏、(瀉相火。)牡蠣、(消熱補陰。)阿膠、(滋腎補陰。)元參、(補水瀉無根之火。)枸杞、(滋肺益腎。)狗脊、(平肝補腎。)玉竹、(平補氣血去風濕。)天冬、(補水潤燥。)何首烏、(益精堅腎,收斂精氣。)金櫻子、(澀精。)女貞子、(滋陰降火。)胡麻、(潤五臟填精氣。)黑大豆、(固腎明目。)磁石、(重鎮肝腎。)海參、(補腎益精。)淡菜、(咸補精血。)秋石,(滋陰降火。)方為六味丸、左歸丸、大補元煎、虎潛丸、大補陰丸、龜鹿二仙膠等方可用。(以上所論皆就本臟虧損所致,至于外因傳感而病,不在此例。)
(四) 肘后偶鈔上卷
隨得隨錄,故不分門別類。醫案貴在發揮明白,故茲錄立案,頗有重者。因現症差異,病源實同,乃為詳辨中的,重見疊出,愈知斯道之圓機。其有淺病,即應手取效,亦不錄。
感寒
金(一四) 憎寒,發熱,怕風,背頸項俱痛,脈浮緊,舌淡黃,此感受天氣暴寒也。人感其氣,衛氣不行,即傷寒病熱之症。麻黃湯既不敢服,只得權宜以應之,與香蘇合蔥豉法。
紫蘇 香豉 羌活 當歸 橘皮 香附 炙草 生姜 大棗 蔥頭
暑
周(十八) 入暮熱甚,心煩不寐,形體驟消,舌白面暗,兩脈小數,胸前痞滿,此暑邪已入血分,血為陰,故暮夜發熱。在氣分則渴,今在血分,故不渴。黃芩、知母雖能逐熱,而心胸之邪,非黃連不能除,故南陽小陷胸法加減之。
川連(一錢) 栝蔞仁(四錢) 枳實(一錢磨沖) 鮮生地(四錢) 丹皮(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五分) 通草(七分)又兩服熱退安眠,小便清矣。惟胃口被暑熱消爍,未能遽健,改用芳香醒胃,甘寒養津。
麥冬(二錢) 花粉(二錢) 鮮石斛(四錢) 茯苓(二錢) 橘紅(六分) 白蔻仁(五分)沈(二二) 嘔血發熱,胸悶自汗,脈虛大而數,此屬暑傷肺絡。暑傷氣分脈虛,今又傷絡,故脈大而數。議與涼血清暑法。
鹽水炒香豉(一錢五分) 光杏仁(三錢) 焦山梔(三錢) 廣郁金(二錢) 飛滑石(三錢荷葉包) 醋炒,丹皮(一錢五分) 冬桑葉(一錢五分) 生甘草(四分)又,脈靜身涼血止,見風略覺洒淅,氣被暑傷,衛失外護,其畏風宜矣。余歷吐血一症,多有六淫致病者,雖非真陰失守之比,然切宜保養,以冀複元。
北沙參(二錢) 麥冬(二錢) 冬桑葉(二錢) 丹皮(一錢) 茯神(一錢五分) 棗仁(一錢五分) 南棗肉(二錢) 淮小麥(一錢五分) 山梔(一錢五分)陸(二三)暑風上冒,頭痛脘悶,咳嗽痰多,脈右弦滑,與涼散兼化痰法。
光杏仁(三錢) 蘇薄荷(一錢) 射干(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生甘草(三分)兩服愈。
王 吸受暑邪,中脘脹悶。
香豉 杏仁 郁金 栝蔞皮 連翹 益元散 絲瓜葉一服愈。
僧(三三)脘悶,發熱,口渴,小便短赤,咳嗆見紅,兩脈虛數。此暑邪內伏,至深秋發動,始傷氣分,久損血分矣。既非陰虧火升,滋補當忌。
光杏仁(三錢) 通草(八分) 橘紅(八分鹽水炒) 飛滑石(二分) 連翹(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童便一杯沖。
又兩服脈緩身涼血止,唯氣大口燥未平,前方清解,今用清養,立方用意,只更一字,自然有先后之分。
北沙參(三錢) 麥冬(一錢) 花粉 青蒿子(五分) 廣皮(五分鹽水炒) 鮮石斛(一錢五分) 荷梗(七寸) 鮮枇杷葉(三錢去毛)周(十四) 病熱旬日,形瘦神呆,心煩不寐,汗泄口燥,便赤氣濁,兩脈沉細欲絕。此屬伏暑重症,古稱暑傷心,故煩而不寐;暑邪從口鼻吸受,先傷氣分,肺為百脈所朝,是為氣母。
因受暑熱消爍,故脈伏而細。乃庚金逢暑必伏之意,其形脈雖似大虛,切審口燥,思涼飲,小便短赤,生脈白虎合劑,最對是症。若龍、牡、歸、地,滋膩鎮攝,暑邪何由得解?
西洋參(三錢) 麥冬(二錢) 通草(七分) 石膏(八分) 知母(一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甘草(四分) 竹葉(七片) 白粳米(一撮)陸(二八) 氣急胸悶,發熱口渴,小便短赤,中暑之症。
石膏(五錢) 麥冬(二錢) 杏仁(二錢) 通草(七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五分) 滑石(二錢) 絲瓜葉(一片)一服病已脫然,彼以效驗神速,大有妙處。接服一劑,竟致胸中氣逆,痰喘有聲。因方內有石膏一味,能寒肺氣,過服陷秋降之令,氣不外泄,則逆于內,故當盛暑,絕無汗出,反見多痰。
杏仁 薄荷 防風 桔梗 橘紅 蘇子朱(三三) 從前吸受暑邪,熱熾發渴,恣啖西瓜;熱渴稍解,而腹脹足重,不思納食,脈細,舌白,呼吸窒滯,氣分受病無疑,調治失宜,必成鼓脹。
杏仁 橘紅 通草 郁金 連翹 蘇梗 茯苓皮 淡竹葉又三服,病減大半,惟氣短未平,原方加北沙參、枇杷葉。
王(四十) 暑邪內伏,風寒外侵,頭疼惡寒,身熱冷汗,口臭便赤,大腹脹滿;已歷四旬,納食無幾,形瘦神呆,豈是小恙?用河間桂苓甘露飲加減。
石膏(四錢) 滑石(一錢五分) 桂枝(五分) 小川連(六分) 茯苓(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濃朴(一錢)通草(七分) 甘草(三分)兩服前患頓除,胃陰受傷,元氣虛耗,當用滋養。
黨參 麥冬 黃橘皮 茯苓 扁豆 甘草午后微熱自汗,小便複赤,脈浮大而數,此為假實,法當大補,十全大補去川芎,十數劑而愈。
高嫗(六五) 身熱浹旬,神昏遺溺,氣短耳聾,舌胎灰滯,此暑邪內陷之症。前方香豉、杏仁、石膏、知母,非不清暑宣氣,其如不及何?非局方至寶丹不能直達病所,驅邪外泄;更用清芳淡補之劑調其中,症雖危險,或可有效。先用燈心湯調進至寶丹兩丸,續進︰栝蔞皮(一錢五分) 橘紅(六分) 通草(六分) 北沙參(三錢) 麥冬(三錢,六味因氣短重用) 西瓜翠衣(六分) 鮮荷梗(七寸) 淡竹葉(三十片)兩服熱減,神清,已能起坐如圊。惟舌赤而思冷凍飲料,暑毒尚未消盡,與涼解血熱法。
犀角(五分) 連翹心(一錢) 白金汁(一小匙) 通草(七分) 郁金(一錢) 滑石(二錢)一服能下黑糞數枚,內陷之邪始解,繼用生脈散調理痊愈。
戈(五六) 發熱胸悶,神魂撩亂,脈弦數,舌白,六七日內,形消色滯,小便不利而赤。此暑邪結于中焦,須加味陷胸湯治之。病者自忖平素胃寒,不信服此。越二日,昏冒發厥,譫語不停,急又延予。予曰︰但服我方自安,無容多議,若再延挨,大事去矣。追悔莫及,伊芳子急歸煎服后,泄氣難聞,連解小便,去病甚速,方錄于下。
川連 枳實 栝蔞皮 橘皮 通草 滑石 甘草梢 淡竹葉湯(四三) 暑邪內迫,血痢纏綿,宜清熱導滯。
苦參 黃芩 白芍 楂肉 濃朴 橘皮 葛根 銀花 蛀大棗病歷四旬,三帖而愈。
徐(二五) 身熱氣短咳嗽,察形脈,知勞倦伏暑,投生脈白虎湯,加杏仁、射干、滑石、青蒿,去五味子,三服而痊。近年人參大貴,難以概用,勉以北沙參代之。蓋此症暑多而虛少,故效;若虛多而暑少,非人參不可。
溫病
朱(二九) 溫邪內熾,自汗便澀,發熱欲嘔,當清內徹邪。
石膏(五錢) 柴胡(八分) 淡芩(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滑石(二錢) 甘草(三分)兩服愈。
風溫
某頭痛發熱,咳嗽喘促,脈左浮數。風溫上受,用清解法。
薄荷(六分) 光杏仁(三錢) 連翹(五錢) 象貝(二錢) 廣橘紅(八分) 桑葉(五錢)生甘草(三分) 枇杷葉(三大片去毛淨)又兩服,頭痛發熱頓除,惟略有喘嗽,前方去薄荷、連翹,加栝蔞皮、紫菀、白前各一錢五分,兩服即痊。
李氏(二八) 脈浮而數,頭痛惡風,發熱咽痛,防發疹子。此風溫犯肺之症狀也,與輕清宣上法。
薄荷(一錢五分) 杏仁(二錢) 牛蒡子(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桔梗(一錢) 遼參葉(五分) 生甘草(四分)又一劑,咽痛止,膚見紅點;再劑知為發疹,著手了無痕跡。此系疹發不透,故腹痛嘔吐,胸悶兼作,惟其邪不外泄,必致內陷,急投以涼瀉法,使邪從下出。
酒炒錦紋(二錢) 枳實(一錢五分) 黃連(一錢) 石膏(五錢) 栝蔞皮(二錢) 廣橘皮(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五分) 生甘草(四分)又服后,解下腥穢甚多,腹痛胸滿頓除,皮腠忽然皺揭。此為皮膚被邪氣沖突,如水薄堤松之理,疹邪不達皮毛而內迫。觀此愈明,今大勢已定,自可無憂,雖尚有微熱微嘔,但用輕劑足矣。
半夏(一錢五分) 川連(六分) 川斛(三錢) 茯苓(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麥冬(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又兩服,熱嘔痊愈。惟寤不成寐,長夜轉側,一見黃昏燈火,輒生憂悶,至天明心始安,他無所苦,但求夜臥安枕。思經雲︰胃不和則臥不安。議和陰陽以安神,神靜自然得寐矣。
半夏(一錢五分。和胃通陰陽為君) 細生地(三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以上三味補血潤胃為臣) 茯神(一錢五分) 北秫米(三錢包煎) 棗仁(二錢,以上二味安神寧志為佐) 橘皮(八分) 炙草(四分) 龍眼肉(三分,以上辛甘和陰以納陰為使)申時煎服,酣眠徹夜,精神頓複。
疫
毛(二二) 發熱旬日,舌黃口燥,大腹有塊,按之甚痛,大便難通,所解無幾,兩脈疲軟帶數。此春溫疫症,熱邪結于大腑,當用承氣湯下之。
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 枳實(一錢) 石膏(八錢) 知母(二錢) 橘皮(一錢) 甘草(四分)一服之后,能下燥糞數塊,腹和不硬,熱緩神清而愈。
斑
周(二四) 紅斑遍體,自覺胸寬熱緩,邪熱透發明矣。咳嗆咽痛。因手太陰受熱熏灼,清疏肺胃立愈。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三錢) 犀角尖(一錢鎊) 川貝(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桔梗(一錢) 橘紅(八分) 甘草(四分)又,斑后不思納食,宜醒胃陰。
北沙參 麥冬 川斛 花粉 茯苓 橘皮 甘草
疹
張嫗 疹后內熱,咳嗽身痒,當疏肺金郁火。
杏仁 橘紅 薄荷 桔梗 連翹 甘草
溫毒發頤
史女(十七) 仲春發熱浹旬,神昏耳聾,頸項與頤俱腫,唇口焦燥,目脂膠結,脈反小數。
觀其脈症,是為溫邪內蘊化毒,久則血燥風盛,釀成發頤重症。姑投清疏消毒,但得腫退能納,方保無妨。
川連(一錢)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四錢) 蟬衣(五分) 連翹(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柴胡(三分) 薄荷(五分)三服腫退,熱減神清,稍能納粥,仍用涼解。
川連(五分)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數服痊愈。
腮
沈氏(三十六) 春升陽氣,為寒邪所郁,而為 腮,畏寒發熱,口臭耳聾,外宜辛散,內清伏火。
防風 薄荷 細蘇梗 石膏 連翹 荊芥 蟬衣孫氏(五十) 倏然頭眩,汗泄神昏,耳聾舌麻氣促。此由肝腎不足,風火上騰,痰因氣聚,三者使然,物之迅速,莫甚于風火。此是內生,非由外致,防、薄能驅外束理,此種須遵丹溪和陽熄風,兼清痰氣。
丹皮 桑葉 白芍 菊花 鉤藤 橘皮 半夏 姜汁 竹瀝一服效。
頭痛
戴(三二)宿有頭痛,每發于寅卯時,遇午即緩,此少陽病也。
柴胡 丹皮 桑皮 白芍 甘菊 鉤藤 香附 甘草
齒
孫(二二)陽明經火郁牙痛。
葛根 石膏 升麻 橘皮 小生地 薄荷
耳
曹(五九) 時屆嚴寒,封藏不固,兩耳鳴脹,切脈洪實,理宜介類潛陽。
龜板(三錢) 牡蠣(二錢) 貢干(二錢) 枸杞(二錢) 萸肉(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川柏(一錢) 知母(一錢) 桂心(四分)沈(三七) 肝腎之火,上沖清道,左耳脹痛。
羚羊角 夏枯草 丹皮 黑梔 知母 川柏 香附 通草 蔥管兩服出膿而愈。
咽痛
朱(十四) 脈浮畏風,身熱咽痛,肺邪欲泄,勢將發疹。
杏仁(三錢) 薄荷(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五分) 粘子(二錢) 橘紅(一錢) 桔梗(一錢) 元參(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 蟬衣(七分) 甘草(四分) 西河柳(二錢)一服肌痒見點,再劑而愈。乃翁見惠盆梅,作七絕一首謝之︰珍重堂前短一梅,含苞看起到齊開,旁人問我從何日,道是山翁當杏栽。
某 風寒犯肺,咽喉腫痛,當辛散。
蘇葉 杏仁 粘子 橘紅 薄荷 桔梗 蟬衣 甘草 姜皮 蔥頭愈后旬余,咽喉複痛,起于夜分,忽然如鯁,左邊起泡如繭,此陰火上沖,當清解。前惡寒脈浮,今不惡寒脈細,以此分溫清兩法。昧者不察,混施方藥,貽誤非細。
元參 連翹 馬勃 薄荷 桔梗 甘草自(三七) 咽痛起于暮夜,而多痰涎,屬冬藏不密,浮火上升。治法須苦味潛陽,苦辛散火,以甘和之,一服而愈。
元參(二錢,能清陰火) 連翹(一錢五分。能清浮火)川斛(三錢,清胃火消痰涎) 杏仁(三錢,辛散苦降) 橘紅(五分,辛利上焦之氣) 桔梗(一錢,開肺氣散郁火) 薄荷(一錢,清利咽喉) 甘草(三分,甘以和之)陶(二四) 伏熱在內,時交冬至,陽氣內動,相因為病,咽喉燥痛,痰涎纏繞,渴飲冷水,咳嗽痰血,入暮寒熱,舌白如堊,脈來細數。此實火症,非大寒之劑不能療。莫謂寒冬,怕用寒劑,舍時從症,古賢有之。
石膏(八錢) 川連(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生地(三分) 麥冬(二錢) 杏仁(三錢)薄荷(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服下即吐痰涎碗許,諸病減半,再劑而愈。
梅核
錢(六二) 胸中之氣,上沖清道,而痛即欲嘔吐飲食,此為梅核氣,噎症之漸也。近添泄瀉,是系新病,理宜分治。推究病情,必是酒客好飲,谷減胃氣必虛。蓋陽明以降為順,虛則失其傳導之權。更必氣性多躁,木火上炎,直沖會厭,以成斯病,然乎否乎?病者首肯,以為雖素知,亦不能如是明悉,況初診乎?即請予處方。
人參(八分) 代赭石(一錢五分) 生白芍(一錢二分) 橘白(一錢) 半夏(一錢) 枳實(六分) 旋複花(一錢) 川連(七分) 烏梅肉(六分)服兩劑,喉痛嘔吐止,增減其味,以為丸料,常服可許脫然,切宜節飲戒性,庶得萬全。
胃痛
潘嫗 痞升脘痛,納少難消,兩脈沉伏,七情內傷,中陽失運,頭疼畏風,亦是濁陰僭上。
桂枝木(七分) 吳茱萸(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黨參(一錢五分) 白術(一錢五分)砂仁末(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肩痛
王氏(三六) 肩胛酸痛,經月不愈,屬血虛,兼受風邪。
歸身 黃 冬術 秦艽 川續斷 羌活 防風 兩服不知病之所在。
脅痛
陳(五十) 肝火內煽,絡脈受傷,脅肋大痛,疏痛氣血。
桃仁(二錢) 紅花(一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延胡索(一錢五分活血化氣第一品) 旋複花(一錢) 青蔥管(七寸二味能入絡止痛)周(四十) 肝陽犯胃,脅痛嘔吐。
川楝肉 歸須 生白芍 橘白 半夏 山梔 茯苓 炙草 老姜渣三服痛止嘔除,午后覺脘中嘈雜,六脈細軟,胃土久受木侮,氣虛不能健運。陽明以通為補,以降為順,所以補中須佐清降。
人參 蒸于術 茯苓 半夏 枳殼 橘皮 歸身 白芍 炙草張(二五) 木郁為熱而脅痛,濕蘊則肌黃並見矣。
柴胡 薄荷 丹皮 黑梔 延胡索 旋複花 歸須 桃仁 新絳 青蔥管久痛必入絡脈,今三服既得減去什七,治黃新病要緊。納少嗜臥,因脾氣欠運,疸症之常,此恙若平一二分痛,不治而瓦解矣。
柴胡 薄荷 夏枯草 川連 山梔 香附 廣皮 木通 茵陳徐(五一)右脅閃痛,咳嗆腥痰,內癰之象。
苡仁 桑皮 地骨皮 橘紅 茯苓 杏仁 黨參 白術 甘草六服竟愈。
陶(二八) 左肋痛如刀割,畏寒身熱,神氣昏憊,脈象模糊,勢甚危急。此乃客邪干犯,疏風兼治絡,冀得速平,方保無事。多有變失血者,亦屬瘀滯,流行無妨。
炒延胡 當歸 紅花 桃仁 橘紅 生香附 旋複花 蘇葉 青蔥管
腹痛
錢(四十) 幼年腹中起塊,時常作痛。邇來頻發,食入膨脹,吐出方松,究其病源,屬肝木乘土。通陽明,泄厥陰,遵葉氏成法。
川楝肉(一錢) 炒延胡(一錢) 橘白(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七分) 生白芍(一錢二分) 丹皮(一錢五分) 炙草(三分) 姜渣(二錢)柴嫗(五一) 兩脈虛細,當臍作痛,連及胸脅,而兼身熱足冷。此系元虛陽虧,當投溫補。
黨參 于術 黃 歸身 白芍 桂心 橘皮 香附 炙草 煨姜 大棗四服熱退神旺。
沈(三七) 寒濕內侵,腑氣不行,腹痛下痢。
蘇葉 羌活 茅術 楂肉 濃朴 橘白 一服而愈。
胸痺
某 關部獨澀,納食不降,中陽欠運所致,作胸痺治。
薤白(一錢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栝蔞皮(一錢五分) 姜汁(一匙)三服效。
肝
本氏(三四) 肝陽上冒,口苦耳聾,滋腎生肝飲。
熟地(四錢) 萸肉(一錢五分) 山藥(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澤瀉(一錢) 歸身(一錢五分) 芍藥(一錢五分)
脾胃
某 腰酸胸滿,納食作膨,遇風寒栗,虛浮之脈,中陽欠運何疑?補中益氣加桂枝六分,三帖效。
癆損
沈(二六) 陰平陽秘,水火既濟,自然無病。今則反之,上熱下寒,故所見咽痛音低,咳嗽涎痰,此屬上熱;足冷便泄,溲血,此屬下寒,脈來浮數無根,損疾成癆,誠為重候。幸胃氣尚可,試投一方以補救之。
麥冬(二錢) 元參(一錢) 茅草根(二錢,以上三味輕清上焦之熱) 黨參(一錢五分)蒸冬術(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五分) 山藥(一錢五分,以上四味補土生金) 廣皮(八分) 牛膝(一錢五分,以上二味理氣達下,使痰涎下行)兩服便實胃納稍增,夜嗽未寧,前方加五味子十粒,早上服。補腎水,暖命門,引火歸元,加減金匱腎氣丸。
熟地(三兩) 萸肉(一兩) 山藥(一兩) 茯苓(一兩) 丹皮(一兩) 澤瀉(一兩)牛膝(一兩) 桂心(四錢) 破故紙(一錢)張(二六)形寒夜熱,盜汗氣短,咳嗆脈,虛數而弦,綿延四載,嘆從前醫治,不遇明眼。此積勞成損,急宜補土生金,兼治營血。
黨參 蒸冬術 茯苓 苡仁 黃 熟地 五味子 橘皮 歸身 炙草 大棗 浮小麥四服知,又十劑,四年沉痼痊愈。此等虛症,若藥料不道地,不能成功。所以業斯道者,藥物豈可不講哉﹗設遇窮鄉僻壤之人,尤宜指點某家藥材妥當,莫輕其價,方為合法。前方藥品,乃貧家之人參也。黃 產陝西為上,余方多劣,但辨糯體無渣味甘,金井玉欄者為佳耳。白術,台州寧國、江西諸處俱產,野生最上;台之種術,亦自功效,惟欲蒸透,防、黨驗法同黃 。
童勞
陳(八歲) 童子咳嗆內熱,已經三年,証屬童勞,治宜滋養化源,清降肺氣。
黨參 北沙參 茯苓 苡仁 地骨皮 桑皮 生冬術 麥冬 橘皮 炙草 枇杷葉方立甚妙,童勞安得不愈?三年沉痼,四服而愈。
嘔
周氏(十四)兼旬進食輒嘔,近日粥飲亦吐,神識潦倒,大為危候。皆因平素善怒,肝血不足,木火易升,上凌胃土。擬苦辛酸法,必可納谷,再商扶治。
黨參(二錢) 半夏(一錢五分) 生白芍(一錢五分) 川連(六分) 生牡蠣(三錢) 橘白(八分) 丹皮(一錢五分) 山梔(一錢五分) 吳茱萸(三分) 老姜渣(二錢)服一劑,胸脘寬舒,納食不嘔,面青稍退,略有口苦,臍旁動氣,宜養脾陰,切戒動怒。
生地 歸身 白芍 丹皮 牡蠣 桑葉 麥冬 甘草數劑安然。后因不戒于怒複發,仍來招余,力辭難治,纏綿兩月,竟成膈症而歿。
外母(五七) 丙午仲秋,患晨起嘔吐黃水,腹痛泄瀉,食物些微亦脹,神氣潦倒,將成重候。切脈左浮弦,右沉澀,知為肝木不平,脾胃虛弱。用斯意調治不效,改投溫通酸斂而愈。
因夏月喜飲井泉,及生冷瓜桃之類,脾胃虛寒,肝火上乘所致。
吳茱萸(六分) 干姜(一錢) 黨參(一錢五分) 白術(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烏梅肉(七分) 煨木香(三分) 炙草(五分) 大棗(二枚)一服嘔止,再劑能下紫血數塊,腹即不痛,納食亦安,惟大便未實,換方︰黨參 炒白芍 茯苓 橘皮 破故紙 山藥 肉果 炙草 菟絲餅六服痊愈。
陳(四三) 病發先瀉,既吐食並酸水,旬日一發,經歷三年,欲成反胃。自述當臨發時,汗出寒栗。此病由于厥陰濁陰上僭,致脾胃氣弱,傳化無節,納導無權。治當苦降辛散,甘補酸收,法烏梅丸意,臨發前一日服。
桂枝木 白蔻仁 半夏 川連 黨參 生冬術 當歸 白芍 烏梅 茯苓 炙草張(十五) 咳嗆彌月,嘔吐飲食,便燥如栗。詢述臍旁宿有塊上攻,即咳吐食物。此系厥陰之氣犯胃,胃不下降所致,今以抑肝通腑潤腸。
烏梅 鱉甲 生白芍 生地 半夏 通草 歸身 麥冬 玉竹又 病減大半,惟午餐吐尚未除,脈來短數,中氣亦虛,前法兼補胃。
歸身 白芍 生地 黨參 蒸冬術 鱉甲 烏梅 麥冬 半夏凡人病中,虛實不可不辨也。有神色慘淡,不能起坐,似乎虛極,而不知病氣未去也。
何以辨之?當察其胃中不快納少,舌胎或黃或黑,便赤口渴,身有寒熱,是其驗也。設投補劑,鮮不誤事。無以上諸症,而見神色慘淡,起坐不能,方是真虛,惟胃悶納少,更當辨其虛否。
咳
曹女(二二)惡風背痛,身熱咳嗆,外感風邪,內有郁火。
柴胡(五分) 薄荷(五分) 杏仁(二錢) 前胡(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山梔(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唐(四八) 發熱咳嗽多汗,脈弦細。經雲︰形寒飲冷則傷肺。肺虛則脾氣亦弱,諸症從此而生。治當調攝營衛,若作外感而投表散,失其本矣。
黨參(二錢) 黃 (二錢炒) 歸身(一錢五分) 于術(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白芍(一錢五分) 苡仁(二錢炒) 蘇子(一錢五分炒研) 炙草(三分)老姜(二片) 大棗(三個)又前方只服三劑,熱止嗽減汗無,此培植中氣,肺疾亦痊,所謂虛補其母之法。
萬(三七) 脈軟咳嗽,法當補土。
黨參 于術 黃 歸身 橘紅 茯苓 扁豆 苡仁 炙草四服如失。
屠嫗(六三)咳嗆半年,六脈微細,每至夜臥,猶苦氣上逆,難以著枕。是虛火上炎,都氣東加肉桂甜梨皮。
王(二十) 身熱干咳,夜不思寐,自汗淋漓,兩脈虛數無緒,一息八九至,當此病后,脈唯細數,是假實。確系營衛大虛,守護失宜,浪用疏肺,能免重虛之戒乎?
黨參(二錢) 生地(四錢) 歸身(一錢五分) 萸肉(一錢五分) 黃 (二錢) 棗仁(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龍眼肉(二錢)淮麥(一錢五分)兩服汗止熱退嗽減,加五味子十粒,麥冬二錢,去白芍、萸肉、小麥、龍眼,十服痊愈。
張(三一)咳嗽夜熱,至曉汗解,晚食作脹,脈來軟大。此情懷抑郁,陽氣下陷,補中益氣,四貼有效。惟咳嗽仍然,去升麻,加麥冬、五味而痊。
周(三七)臥著安然,坐起即欲嘔吐,畏寒咳嗽,脈來弦細。按脈証確非中氣不足,補藥壅滯,難以遽投,實緣外感肺郁有火,疏利清理,萬全之策。
杏仁 通草 橘紅 半夏 蘇葉 茯苓 連翹 川斛 老姜皮鐘(四八) 老勞咳嗽多痰,不能倒臥,側右尤覺氣逆不安。此由水虧火升,胃虛不降,投都氣丸加青鉛,氣急略減。自述氣不上逆,可以伏枕安臥足矣,徹夜轉側,已經一月。人藉安息以養營血,其病至此,實屬難當。即思一方,以左司升,右司降,是屬東方肝木,西方肺金所主,氣逆不降,責在肺不清肅,秋令不行。
苡仁(二錢) 茯神(二錢) 通草(六分) 橘皮(六分,秋石水炒) 粉草(二錢。以上五味色白行降令,兼和肺氣) 鉤藤(三錢) 菊花炭(和肝陽緩氣上逆。)立方在命意好,不在藥之輕重,一服即效。病者喜出過望,酬予重值古玩。因彼家貧不受,回言尊恙非旦晚可愈,可售價病中調理。后因酒色不戒,仍歸不起。
魯(十七)發熱咳嗽,舌苔干黃,脈來細數而動。此因外感風熱,內受驚恐,痰氣結于中焦,治宜疏肌開郁。
杏仁 薄荷 連翹 橘紅 川連 枳實 栝蔞皮 郁金朱嫗 內熱煩渴,頻喜涼飲,嗽咸痰。此腎水不足,虛火上泛,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
戴(二七) 肌熱盜汗咳嗆,加味瀉白散。
桑皮 地骨皮 甘草 杏仁 前胡 連翹 橘紅 通草三服愈。
毛(五一) 咳嗽八閱月,從前吐紅,近日吐痰,消瘦失音,夜熱脈數,積勞成損。
炒熟地 黨參 歸身 半夏 懷山藥 橘皮 茯神 苡仁 丹皮六服,其病如失。
蔣氏(二五) 脈來細數,頻年咳嗽,不時寒熱。治宜補土以止嗽,養營以除熱。六君子加歸、地、五味子、麥冬、苡仁,四服病減,再服十劑可愈。
倪氏(四六) 咳嗆有年,每到春時發作,入夏漸愈。今已小暑,其病反增,內熱口苦,嘔痰多汗,聲喘背痛,兩脈虛數微弦。此久嗽肺傷,必奪母氣,治法宜補胃清金。
黨參 白術 茯苓 半夏 橘紅 杏仁 連翹 北沙參 炙草 茅草根又四帖,病減其半。前方去連翹,再服四劑,照方製丸料,用茅根與大棗蔥湯泛丸,可冀來春不發。
喘
徐(二八)肺氣失于清肅,則欠下行,致生腹脹痰喘,小便赤短,治法宜行秋令。
石膏 茯苓 通草 桑皮 蘇梗 杏仁 濃朴 連翹四服腹不脹,痰喘緩,小便清長,改用︰北沙參 麥冬 茯苓 桑皮 杏仁 連翹 甘草 茅根胡(三二)宿有氣喘,多年不作。近因勞倦複發,肢軟無力,脈象浮大。按︰脈大為勞,當作傷治。加味貞元飲。
熟地(四錢) 歸身(一錢五分) 黨參(二錢) 生冬術(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橘紅(六分) 茯苓(一錢) 黑梔(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時有一鄰人在旁,略能醫理,見予驟用熟地、黨參,乃曰︰觀病者形體魁梧,愿切其脈,脈無虛象,但覺有力,而竟投膩補,恐壅滯肺氣,喘更甚焉。予曰︰醫貴小心膽大,明眼快手,此方實合其症,非冒昧粗率可比。凡氣呼屬肺,吸屬腎,今肺腎不足,故息出入不順而急,當補一也。脈之浮大,似乎有余,其實不足,當補二也。脈有真假,有假寒假熱,假虛假實,此即假實也。予方中佐杏、蘇二味,當非十全本領,君欲舍補而全用疏肺順氣,似是而實非也。約服四劑,複診時,可來一証。后四日鄰人見來複診,隨至小山園,先問服藥若何,答言︰氣已不促,四肢略覺有力,昨日已能幫拔菜箕。始無間言。設其與病者為鄰,必止其不服予方,藥之是否,亦無從而驗矣。世間似此者豈少哉﹗
熱
張(二四) 初冬病熱旬日,舌黃口渴,胸滿背痛自汗。此內有伏暑,外感新寒,用雙解法。
石膏(五錢消暑止汗) 蘇葉(一錢) 羌活(一錢,疏肌逐邪) 黃芩(一錢,退熱) 花粉(一錢,止渴) 橘紅(一錢,寬胸) 栝蔞(二錢,清熱消煩) 濃朴(一錢三分,除滿) 甘草(三分和中)又兩服,諸症皆退,尚有余熱。
川斛 地骨皮 青蒿 知母 丹皮 橘皮 甘草曹(十七) 左脈弦細,右弦大而數,日夜發熱,頭痛不休,頻喜飲啜,而不消水。正屬勞倦內傷,壯火食氣,用景岳四陰煎。若因頭痛作外感,脈弦數喜飲作寒熱,或用小柴胡和解,危矣哉﹗
生地(四錢) 麥冬(二錢) 黨參(一錢五分) 于術(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丹皮(一錢) 青蒿(一錢) 炙草(四分)又前方四服熱解,略有頭痛,入暮微發寒熱,自汗盜汗。虛象畢露,當補營衛,補中益氣去升、麻,加生地三錢,浮小麥錢半,四帖痊愈。
莊(三四) 發熱十日,神昏譫語,唇焦口臭,煩躁呻吟,脈反沉細。此熱邪已入血分,症非輕淺,擬桃仁承氣下之。
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 桃仁(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五分) 滑石(二錢) 甘草(四分)石膏(一兩)服下旋即如圊,數回解下燥糞兩塊,濁穢甚多,熱退神清,舌苔退淡。古稱陽症見陰脈者死,未盡然也。蓋邪氣結于陽明,血無不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衛熱結不交,其脈多現沉細陰脈,此段與古人翻案。學人審之,余熱未盡,只消清養胃陰。
鮮生地 鮮石斛 知母 麥冬 花粉 甘草費(三十) 畏寒身熱,脈虛肢軟,舌苔白滑,屬脾虛不能護表,補中益氣去升、麻,加桂枝四帖愈。
陸(三六) 身熱吐蛔,咳痰面清淡,脈浮洪而數。此脾虛發熱,非時疫也。(因多時疫。)誤投攻下,幾乎不免,數日來全不納谷,胸前脹滿,豈是小恙?急宜扶助脾胃,觀其轉旋。
黨參 生于術 黃芪 歸身 熟地 麥冬 茯苓 橘皮 炙草 煨姜五服熱退神複,稍能應對,咳痰未能盡除。當屬補力未到,前方去地、冬,加苡仁、半夏、蘇子,十服而愈。
柏(四一) 發熱惡食,口苦便赤,脈細盜汗,勞傷血分。
生地 歸身 白芍 丹皮 麥冬 青蒿 地骨皮四服愈。
沈(五十) 發熱不休,日輕夜重,神昏譫語,兩脈細數。若為溫瘧,全無少陽現症,面色清淡,不似邪滯之容。倘辨不確,作熱邪治,投小白湯。(即小柴胡合白虎湯,能治溫瘧。)何異鴆毒哉﹗此為血虛發熱,其譫語乃肝燥所致,但服此方,即明予言不謬矣。八珍湯去川芎,加黃芪、枸杞、五味子、龍眼肉,一劑知二劑已。
周(二六) 發熱如傷寒,全不納食,右脈不起,左三部浮大而軟,觀其形痿氣微,必屬勞倦傷脾;既帶外感,終是輕枝薄葉,治病專貴求本,仿李東垣法,庶可挽回。
黨參 黃芪 蒸冬術 歸身 生地 麥冬 橘皮 青蒿 柴胡 炙草 姜 棗又脈起而調,神爽能納,惟入暮微發寒熱,咳嗽。此營衛虛損,久病宜用溫補。
熟地 黃芪 黨參 蒸冬術 歸身 枸杞 柴胡 桂枝 炙草楊(二三) 外感祛,頭痛畏風除,其熱未解,胸悶不納,形弱氣乏,病邪半入于裡。
柴胡 防風 升麻 黃芩 半夏 橘皮 北沙參 甘草 姜皮兩服痊愈。
查氏(四十) 前投消導開郁,胸前脹痛愈,畏風除;惟身熱,納食欲嘔。此肝火上逆,胃氣不降所致。
半夏 橘紅 郁金 丹皮 麥冬 白芍 茯苓 山梔 黃芩兩服痊愈。
陸(十七) 兩脈浮大,不時發熱盜汗,証屬勞倦,雖當伏天亢炎,終宜補益;稍帶暑邪,豈可輕投﹗故辨証最貴明確。
黨參 黃 歸身 蒸冬術 生地黃 橘皮 炒谷芽 炙草四服痊愈。
安兒(十三)暮秋患發熱、畏風、噯腐,脈弦數,投以消導解肌清熱,兩服無效︰其夜半稍緩,余無休時,全不思納。改投柴、葛、石膏、黃芩、知母,兩和表裡,得汗旋退旋複,出入數劑,加至石膏兩余,終不去病。因診脈緊而甚數,且七八日不大便,解肌清裡不愈,必須下之,用大承氣湯,解下燥糞一塊,繼濁穢甚多,身熱即減。至明朝起,寒戰似瘧,傍午熱尤甚。予思汗下之后,其病不除,由營衛二氣不和,宜清淡之品;況且咳嗆,即以竹葉五十片,薄荷一錢五分,甘草三分,白粳米百粒,煎服兩帖。熱輕寒重,脈帶虛形,色慘淡,舌苔少而不渴,小便不熱,見火無赤大之象,乃當其未寒前,一時許服。
半夏 黨參 廣皮 歸身 黃 柴胡 升麻 防風 葛根 炙草 大棗 生姜此方意在補脾胃,消痰涎,徹其衛陽,使不內陷。其日寒來甚微,熱只二時許,口和思納,又下日,以黃 當歸建中湯,加半夏、橘皮,服后不知病之去向矣。
沈(三二) 發熱吐蛔,口燥而渴,舌心紅亮,脈右弱左弦,全不納食。此外受風寒,內傷暑熱,不是輕証,用雙解法。
柴胡 葛根 知母 黃芩 白芍 花粉 楂肉 橘皮 甘草一服熱退渴止,脈和能納。惟合眼汗即大泄,此胃家有虛熱,津液不得下輸,宜和營法。
生地 歸身 白芍 黃 麥冬 北沙參 棗仁 茯神 炙草 浮小麥如此雙感重症,兩服痊愈,可見藥貴對症。雖臨危之疾,大氣未絕,亦可應手取效也。
仲景云︰一劑知二劑已。信不我斯?所以感症投劑,至三帖后不見效驗,錯路無疑。
(四) 肘后偶鈔下卷 寒熱
范(二八) 往來寒熱,經月不解,舌赤脅痛,微咳,脈來虛大,病在血分。
小生地(一錢五分) 歸身(八分) 柴胡(七分) 地骨皮(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青蒿(一錢) 桑葉(一錢)因有盜汗,加姜、棗。
陸(二十) 日發寒熱數次,入夜單熱,口苦發渴,頭目俱痛。診脈左弦右長,胸悶背板。此正秋分以后,伏邪欲泄,為新寒束縛,似瘧非瘧,屬三陽合病,匯而治之。
柴胡(一錢) 葛根(一錢) 紫蘇(一錢) 羌活(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甘草(四分) 老姜(二片) 大棗(二枚)服下汗出如蒸,諸病俱松;再服汗如前,外症盡退。尚有微熱,口苦而渴,此汗泄太過。
生地(四錢) 麥冬(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花粉(一錢五分) 川斛(三錢) 青蒿(一錢) 甘草(四分) 南棗(兩枚) 浮小麥(二錢)兩服痊愈。
僧(五八)倏寒倏熱,咳嗆氣急冷汗。前醫誤作虛治,投人參、熟地,反見神昏譫語。
時有客僧見源師,知余醫理明確,放舟相邀。才按六部,即欲予決生死。切其脈浮弦,此風邪客肺,氣不得泄,以致氣急冷汗。自述初起吐瀉發渴,小便短澀,自宜分利,如何遽補;若証候果虛,參、地何反添病邪。宜用輕劑,疏通肺氣。
杏仁 香豉 薄荷 前胡 連翹 山梔 橘紅 通草兩服而愈。
盛(三一)齒痛頸腫,舌絳寒熱,屬風邪血熱。
柴胡 薄荷 甘菊 蔓荊子 歸身 小生地 芍藥 丹皮 香附 甘草三服痊愈。
張(十五) 仲夏倏寒倏熱,脈浮大,自汗,舌白便赤,頭重肢軟。病在上焦,清疏為宜。
杏仁 淡豆豉 橘紅 通草 連翹 黃芩 薄荷 甘草一服起咳嗽,再劑身起紅點,連服而愈。前症溫邪客于肺,所以邪欲泄而現咳嗽發疹也。
陸(三六) 納少形消,寒熱無時,脈數而軟,舌白便赤,少寐口臭。此伏火証,當立春后,驚蟄前,陽氣升發,伏邪欲泄也,宜清疏。
川連 條芩 川柏 杏仁 香豉 紫蘇 防風王女(六歲) 日發寒熱,兩月不痊。當病作時,腹痛難禁,牙肉與指甲慘淡無華,神氣潦倒。此症俗名胎瘧,從前屢次更醫,或補或清,總無定見。以余觀之,先賢治瘧,從少陽居多,此又邪纏募原,太陰受病,腹痛可驗。或曰︰少陽亦有腹痛。余曰︰少陽腹痛,南陽論有明條,但此症脈小而軟,略無弦象,所以醫貴變通。請以予藥投之,即明言之不妄矣。
人參(六分) 白術(一錢) 歸身(一錢) 草果(五分) 白芍(一錢) 柴胡(四分) 半夏曲(一錢五分) 橘皮(八分) 炙草(四分) 煨姜(三片) 大棗(二枚)一服愈。
僧達禪 病發熱,胸煩嘔吐,背痛不惡風,脈來弦而有力。症俱溫瘧,用小柴胡去參,加竹茹、栝蔞皮,以除胸中煩熱。一服不應,嘔逆轉甚,加石膏五錢。一服亦無進退,怔忡複發,心搖不已。即構思一方,以怔忡為君,事主昏亂。由于包絡少外護之能,邪熱乘虛,侵犯城郭,主亦為之動搖,豈可投補,但宜瀉其丁火。
川連(八分) 小生地(三錢) 木通(一錢) 甘草梢(四分) 連翹(一錢五分) 山梔(一錢五分)服下心病漸安。
下日又診,脈仍弦大,病勢逐增,神昏譫語。細詢其體中不安處,徐以手按其腹,至臍左旁,身為歉仄。此因有痛懼按之象,邪已入裡明矣。因悟不頭痛惡風,即嘔吐心煩,不欲飲食,亦屬少陽標証,舍大柴胡法,無劑可施。
大黃(四錢遲入) 石膏(五錢) 芒硝(一錢五分)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甘草(四分)僧有至親侍奉湯藥,見立方猛峻,不敢輕服。因住家楓溪,有乩仙特靈,即往叩問,乩伏一方,與予方藥味分兩均符,惟加濃朴八分,竹葉十片。歸即煎服,兩劑諸症悉平而愈。
俞氏(四四) 兩脈弦大,惡風,寒熱,舌黃齒燥,發渴,暑瘧之重也。小柴胡去參,加石膏、杏仁、滑石,兩帖愈。
王(二二) 瘧疾初起,當和清少陽,何得見膽怯心跳,與朱砂、琥珀、龍齒,何益于病﹗可知少陽經屬膽乎?一月來非但邪不能泄,反以肥濃為補,致痰涎膠固胃中,寒熱更甚,神昏譫語,病邪兼入陽明,擬兩和法。
半夏 橘皮 濃朴 栝蔞皮 茯苓 柴胡 黃芩 甘草兩服愈。
伍(三二) 發熱浹旬,干咳不止,舌苔白腐,大便日泄數回,兩脈不浮不沉,弦而有力。此肺瘧也。
杏仁(三錢) 橘皮(一錢五分) 桔梗(五分) 青蒿(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栝蔞仁(二錢) 豬苓(一錢) 茯苓(二錢)兩服汗出,熱退嗽止。二仁雖滑,所謂有病則病當之。
張(二八) 發熱咳嗽,日輕夜重,脈浮弦而數。此手太陰瘧也,當從肺治。
杏仁(三錢) 前胡(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柴胡(八分) 半夏(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方(二四)三瘧年余,寒來束縛,熱發炙肌,當和營衛。
柴胡(一錢) 桂枝(四分) 黃芩(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歸身(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 白術(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老姜(三片) 大棗(二枚)三服寒熱俱輕,飲食覺快。當補營衛,補中益氣東加減,此遵立齋法。
黨參(二錢) 製白術(二錢) 黃 (二錢) 歸身(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三分) 柴胡(四分) 炙草(五分) 老姜(三片) 大棗(二枚)四服病當來日而不知矣。
王氏(五六)三瘧經年,臨發頭痛,將解汗泄,納食膨脹,時兼腹痛咳嗆。病久氣血兩虧,營衛失調,若非多服補劑,病魘終是難驅,酷信師巫,不信醫藥故言。
人參(或間服黨參) 于術 黃 歸身 橘皮 柴胡 葛根 紅花 半夏 神曲 益智仁白芍 砂仁殼 炙草 姜 棗
屠(四一) 微寒壯熱,口臭發渴,頭疼體酸,小便短赤,脈來弦實。此為溫瘧,小柴胡加石膏治之而愈。
僧(四四) 瘧變單熱,夜不欲寐,口苦作嘔,相延匝月,不思納食。症是沉重,脈象有根無妨,作瘧邪入血分治。
小生地 歸身 滑石 柴胡 黃芩 半夏 橘皮 甘草 姜皮一服熱即退,嘔仍然。因胃虛,糯米飲合人乳各半盞,服下即安。此系華仙方。
沈(十九) 瘧(即三陰瘧。)初起,脈來沉澀,寒熱俱重。蓋此症農人最多,大半起于三秋。某因內有伏暑,外感風寒,飲食入胃,運化失常,多生痰涎,以成此症。治法須分感之偏勝,體之濃薄,以權藥之輕重。更察國中末邪之淺深,元氣之虛實,以權藥之徹補。(徹邪補正。)久發不止,必致傳于五臟,尤當細心切脈問因。一遵先賢,分別施治,何患病魔之纏綿難愈哉﹗世俗以此症為徒罪病,言其二三年不肯愈也。
石膏(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以上三味內清暑熱) 柴胡(一錢) 蘇葉(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五分。以上三味除風寒) 橘皮(一錢) 濃朴(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山楂(二錢。以上四味蕩滌胃中痰涎) 甘草(四分) 姜皮(四分) 大棗(二枚,以和營衛)四服而愈。此方治體實邪重者,可見立方治病,全要用意精切,則藥無虛發矣。
戊(二二) 日瘧纏綿,五旬不愈,多痰口苦,舌光而渴,脈細而數。良由暑邪內伏,胃失運行,平素雖陰虧體質,又兼久熱,歸、地養血,似乎對症,路實分岐。蓋暑邪從鼻吸受,是無形,滋之補之,不見其利,反見其害。
杏仁 香豉 橘紅 通草 連翹 滑石 青蒿 甘草 西瓜翠服后汗泄,小便利,諸患俱平。惟余微熱痰氣未清,按脈浮大,是宜清補肺氣。
北沙參 麥冬 半夏曲 茯神 草 橘紅 連翹一服其病如失,加參條數劑而康。
戴(十四) 日瘧歷兩月不止,兼有咳嗆,舌白脈細而數。此屬正虛邪淺。
柴胡 桂枝 青蒿 黨參 生地 冬術 歸身 白芍 杏仁 橘紅 小麥 大棗六服瘧咳皆愈。
徐(三九)冷雨侵肌,營衛不調,三日瘧初起。
柴胡(一錢) 桂枝(五分) 石膏(三錢) 橘皮(一錢) 半夏(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姜棗四服寒剩些微,小柴胡去參,加知母、蒼術、蔻仁,又數劑而愈。
許(二八) 三瘧經年,寒輕熱重,津津汗出,腿跨酸楚,補中益氣加生地、茯苓、半夏,六服減其大半;去升麻,又加牛膝,不數劑而痊。其效在陰陽並補,升降得宜。
許(三八) 三瘧年半,陰陽俱虛,大小腹常痛,宜益先天之真,遵仲景八味丸而愈。
秦(二二) 瘧脈沉細,寒熱俱猛,病作入夜必有夢遺,當作邪盛治。其法以升陽散寒,清暑除熱,香燥理胃,用豬苓意在乎其陰陽使不得交錯。治病當尋源頭,其精關不禁,系水火不交而致,固攝之藥,閉遏邪氣,反能益病。但使調和陰陽,諸症皆得而愈矣。
柴胡 升麻 葛根 防風 黃芩 知母 橘皮 濃朴 半夏 豬苓四服寒退什九,熱退其七,夢遺一服就無,改輕升陽之品,去濃朴,加黨參錢半。
姜(三四) 三瘧住后,遇勞複發,足酸腰痛,當補營衛。
生地 歸身 白芍 黨參 黃 半夏 橘皮 升麻 柴胡 炙草
王(三一) 日發單寒不熱,古稱牝瘧,此衛陽郁滯所致。中秋后雖值天氣微寒,卻不宜桂枝溫表,緣內有暑邪故也。凡陽陷入陰為寒,用升陽可以止寒,溫肌無益。
柴胡 升麻 葛根 防風 黃芩 半夏 橘皮 枳殼 姜皮
李(三二) 暑邪被涼風所遏。日瘧以散風清暑滌痰,三法並用,治風寒暑熱如神。
柴胡 葛根 黃芩 知母 枳實 半夏 橘皮 甘草 姜皮
任(二四) 日瘧最重,吐瀉並作,勺水難下。此乃濕熱滿布三焦,營衛不通,似為險候。以予觀之,一條直路,並無屈曲難行;其症雖重,可汗應手效也。柴苓湯去參,加濃朴、黃連。果一服而愈。
鐘(四九) 三瘧愈后,繼熱病,旋變小便不禁,莖痛如割。責之久病腎虛。
熟地 萸肉 山藥 菟絲子 覆盆子 五味子 枸杞子四服如風掃塵。
徐氏(四四) 痺熱咳嗽,經月不解,此肺瘧也。
柴胡 黃芩 半夏 橘紅 杏仁 防風 蘇葉 連翹 甘草兩服瘧愈,咳嗽未除,清金養胃而痊。
徐(二六) 瘧疾夜發,胸痛納脹,已歷四旬。
柴胡 當歸 丹皮 白芍 黃芩 灸鱉甲 橘皮 烏梅肉 炙草三服痊愈。
馬女(十七) 瘧后腹痛嘔黃水,不思納食,或納旋即吐出,兩脈沉細而數,口苦而渴。
按︰寒熱雖除,邪終未泄,宜理少陽陽明。
柴胡 黃芩 白芍 半夏 橘皮 濃朴 益智仁 炙草 姜皮
趙氏(二八) 日瘧兼旬不止,腹塊納脹,舌苔干黃,脈虛。此正弱邪踞,先宜清疏。
柴胡 炙鱉甲 橘皮 半夏 黃芩 谷芽 濃朴 白芍
夏(十八) 寒熱后,胸悶不思納,盜汗腰痛,經月不愈。此瘧邪盤踞募原。
小生地 丹皮 黃芩 青蒿 鱉甲 知母 橘皮 半夏 神曲 炙草 浮小麥
痢
許(五八) 身熱赤痢,匝月不飢不納,脈帶微弦。証屬難治,猶得神氣不喪,姑投一方,以觀消息。
川連(八分,清暑毒) 蓮肉(三錢,去心,補脾帶澀) 白芍(一錢五分,清血) 橘皮(八分,利氣) 濃朴(六分,炒,疏滯) 楂肉(二錢,消積) 銀花(一錢五分,解毒止利) 甘草(三分,和中) 菜花頭(五個,此味得春和之氣,溫而能升。所以生萬物者也,以提脾胃之氣)兩帖熱退思食,痢減半變白。此症妙在病患不輕服藥,從未投劑,所以用方取效尤速,已歷除途,可許抵岸。又用︰蓮肉(三錢) 扁豆(三錢)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炒) 白芍(一錢五分炒) 銀花(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濃朴(六分)服之痊愈。
蔡氏(五九) 血痢兩月,醫治無法。近日粥飲俱不進矣,胸悶干嘔,腹痛不休,裡急后重,晝夜六七十行,形神疲困,脈細數而沉,噤口重症顯然。幸脈不致弦勁,勢雖危險,總因熱毒蘊蓄腸胃,非真土敗之比,盡人心力,可冀斡旋。
川連(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以上三味,立齋先生以為治熱痢主藥)山楂(三錢) 濃朴(一錢) 橘皮(一錢) 木香(磨沖少許) 扁豆花(二十朵)兩服干嘔止,痢變白,但腹痛仍然,行數不能大減。肛墜,前方消熱調氣,其痢不減分毫。
因憶目下天氣收肅,出穢轉側,豈無感冒?肺與大腸相為表裡,今臟腑之氣皆郁而不伸,治病必當求本。
蘇葉(一錢) 防風(一錢) 升麻(七分) 橘皮(一錢五分) 楂肉(二錢) 苦參(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濃朴(六分) 蛀棗(兩枚善治秋痢) 姜皮(四分辛涼走表)一服痛痢減半,再劑其病如失。飲食漸進,胸膈不甚舒暢,因肝木動故也。況年及甲周,大病新瘥,中州焉能驟健?緩調平複。
黨參 白芍 麥冬(白米拌炒) 炒銀花 歸身(炒黑) 鉤藤 橘皮 丹皮 炙草又方︰五味異功散,加歸、芍、熟地、砂仁、麥冬,十余劑而痊。
徐(四七) 血痢半年,近添畏風,夜熱盜汗,此陰分已傷,兼有外感。
生地炭(四錢) 歸身炭(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濃朴(八分) 楂肉(一錢五分) 茅術(一錢) 廣皮(一錢) 防風(一錢) 蘇葉(一錢)吳(五十) 痢下赤白,肛門下陷,脈來濡軟此屬濕熱,用東垣升舉法。
葛根(一錢) 升麻(六分) 焦術(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銀花炭(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谷芽(一錢五分) 楂肉(三錢) 炙草(四分) 扁豆花(十五朵)三服愈。
柏(三七)赤痢初起,稠膩難下,腹痛便泄,身熱畏冷,脈細。此熱郁臟腑,寒束肌表,治當雙顧。
蘇葉(一錢) 防風(一錢) 葛根(一錢) 川連(六分) 黃芩(一錢五分) 楂肉(三錢) 檳榔(一錢) 濃朴(一錢) 澤瀉(一錢) 扁豆花(二十朵)兩服痢減十七,身熱腹痛全除。惟小溲微澀,黃昏微熱,陰分受傷。
滑石 白芍 苦參 丹皮 楂肉 濃朴 澤瀉 甘草吳(五一) 形寒咳嗽,血痢時下,不思納食,內邪未盡,外賊又來,一定表裡雙顧。
蘇葉(一錢) 防風(一錢) 杏仁(二錢) 生茅術(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濃朴(一錢) 炒銀花(一錢五分) 楂肉(二錢) 炙草(四分)兩服病已。
李(四四) 痢下五色,腹痛重墜,行數無度,納食無幾,已歷五旬,以上各症,亦為不輕,而脈更弦大,非痢所宜。幸神氣不憊,當屬陽症,用逐熱導邪升舉之法。若得桴應,可商維持。
川連(七分) 條黃芩(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楂肉(二錢) 濃朴(一錢) 木香(四分)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炙草(四分)三服痢仍不減,腹痛后重無矣,脈弦稍緩,舌苔干黃微渴。因意前投芩、連逐熱,反見黃苔,五旬久痢,陰血大虧,竟用加味四物湯。
生地炭(四錢) 歸身炭(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山藥(二錢) 銀花(一錢五分) 蓮肉(二錢) 蛀棗(二枚,因病立方者祥,執方治病者殃)三服痢減大半,谷食頓增,如此重症,得如此速效,信藥之有緣也。今但扶脾胃,不治而可愈矣。異功散加熟地、歸、芍、山藥、楂肉、砂仁殼,不十劑而痊。
周嫗(六六) 紅痢三月不痊,宜逐邪兼顧本原。
谷芽 楂肉 砂仁殼 橘皮 黃芩 炒白芍 炒歸身 炒冬術 銀花 蓮肉 炒山藥 炙草四服痢止。苦以久痢而用澀藥,如烏梅、石榴皮、訶子、罌粟殼之類,非不取效。奈痢之所生,由脾胃氣滯,暑熱內攻,初起必用寒涼清火邪,辛溫開滯氣,消導如山楂、枳實、神曲,重則大黃,尤為要藥。原其故歸于清邪逐穢,使腸胃通利,積滯何由而生。前案年高痢久,日夜數十回,逐邪須兼顧本,自然有效。若澀藥澀住,往往延為休息痢,或腹脹腳腫,諸患蜂起。病家不知,醫者亦不經意,究竟是誰之過與?
瘧痢
鳳(三一)勞複瘧兼赤痢腹痛,補中益氣,合黃芩湯而愈。
黨參 白術 黃 炒歸身 升麻 柴胡 橘皮 黃芩 白芍 煨木香 楂肉 炙草此症虛多而邪少,如此治法,所以得效。不然瘧痢並發,用此等方,鮮有不誤事者。一人體質強,瘧痢並發,小柴胡去參加川連、白芍、楂肉、濃朴,兩帖瘧止痢減;去柴胡、半夏,兩帖而愈。
泄
盛(六一)便泄盜汗,腿軟納少而脹,脈弦澀,屬木侮脾土。
蒸于術 白芍 茯苓 橘皮 丹皮 砂仁殼 黨參 桑葉 炙草 淮麥 大棗四帖痊愈。
曹氏(三四)胸悶便泄,納少而脹,脈左弦右軟,木來乘胃,泄肝通腑治法。金鈴子散加雲苓、白芍、栝蔞皮、老姜。
陳(二一)久泄不止,納食作脹,失聰雀目,唇燥腿軟,脈左細弱右弦,屬木旺土虛。經營勞力,是為重傷,宜補脾勝濕和肝。
黨參 蒸冬術 茯苓 焦白芍 豬苓 澤瀉 橘皮 濃朴 鉤藤 炙草
錢(二十)三日瘧起匝月,旬日前后患晨泄,熱重寒輕,胸悶不思納食,兩脈小數,舌苔微黃。此邪踞膜原,陽氣下陷,治宜分理。
川郁金 濃朴 橘皮 茯苓 半夏 黃芩 柴胡 升麻 防風 葛根一服瀉止,又兩服發輕如不知矣。又前投扶中升提,已得桴應,納食大增;今但平理營衛,更須小心食物,彈指可愈。
半夏 橘皮 柴胡 知母 濃朴 茯苓 黃芩 紅棗
退庵自記︰乾隆己酉七月,患肢軟倦怠,見風洒淅,后重便溏。此大腸之氣下迫,由于肺氣不宣,治須開暢手太陰,使臟氣通達,腑氣無有不利也。
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 防風(一錢) 廣皮(一錢四味開暢肺氣為君) 楂肉(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檳榔(一錢) 郁金(一錢二分) 濃朴(一錢五味導滯開大腸之氣為臣使)一服愈。
黃(四六)目黃腹痛,泄瀉咳嗆,胸悶不納。此由濕熱內侵,風涼襲肺,治以徹表清暑利小便。
杏仁 防風 薄荷 前胡 黃芩 黑梔 楂肉 廣皮 茯苓 豬苓 澤瀉 木香
吐瀉
張(七九)陰陽錯亂,吐瀉並作,勺水不下,小水不通,口渴舌干,兩脈虛不應手。証屬險候,姑擬釐清法,以觀消息。
茯苓 豬苓 橘皮 濃朴 扁豆 廣藿香 白芍(炒) 于術 半夏 鉤藤兩服吐瀉止,進稀粥,脈起應手,舌潤筋舒,宜芳香醒胃,稼穡益脾。
黨參 于術 茯苓 廣皮 濃朴 扁豆 半夏 砂殼 炙草
二便閉
徐(二八)自述患瘧兩發,入河洗澡,下日瘧愈,即患小溲不通,腹堅如石,隆起如阜,兩腿光腫,氣短神呆,已經七日,危急難挨,莫過乎此。前醫投承氣更衣湯丸,大便微通,小便涓滴而已。診脈弦而有力,明系瘧邪結,膀胱之氣亦為不化。蓋足少陽病,及足太陽,治宜泄少陽開太陽。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 橘皮(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荷梗(七寸)傍晚服下,至更余腹中有聲,預教以燈心搐鼻,連噴數嚏,小水如注;到天明連更五回,約有斗許,穢濁難聞,其病如失。此方妙在重用柴胡。
大便燥結
周(三六)納食作泛,大便燥結。此飢飽勞役,中氣受傷,《內經》所謂︰“九竅不和,都屬胃病。”是也。
黨參 麥冬 半夏 陳皮 茯苓 川斛 甘草 蔗漿
吐血
沈(三八)脈虛數,逢勞吐血,此得之勞傷脾氣,脾不統血。經雲︰勞者溫之。是証必當溫養,若見脈數咳嗆吐紅,輒投寒涼,損抑中氣,其病必增。
黨參(二錢) 生于術(二錢) 黃 (二錢炒) 歸身(一錢五分黑) 桂枝木(五分) 五味子(十粒) 橘皮(八分) 炙草(四分)加姜、棗。
陳女(二十) 春末起咳嗆,長夏吐紅,惡風潮熱脈數。蓋由肺受風熱,氣不外泄,致血妄行,非陰虛火升之比,可以勿憂,但輕疏太陰,彈指奏功。
杏仁(二錢,研) 防風(一錢) 薄荷(一錢) 桑葉(一錢五分,蜜水炒) 丹皮(一錢五分) 前胡(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又前方理表降氣,熱退嗽寧,可見吐紅一症,屢有外感。昧者不察,潤補雜投,竟有弄假成真。治病求本,醫門要訣,今但清養肺胃。
麥冬(二錢) 茯苓(二錢) 苡仁(三錢) 橘紅(八分) 杏仁(二錢研) 北沙參(二錢)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徐(四五) 勞傷營氣,複感新寒,發熱喘促吐紅,病甚危急,姑用解表以救裡逆。
香豉(三錢) 紫蘇(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前胡(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橘皮(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姜皮(四分) 細蔥頭(五個)兩服熱緩嗽減,吐血未止,脈左細軟,右浮弦皆數,舌苔淡黃,脈症可補,因右手浮弦,風邪未盡,佐理表一二味為穩。
黨參 苡仁 生地 歸身炭 麥冬 茯苓 甘草 橘皮 半夏 杏仁 薄荷三帖去杏、薄,加于術、黃 、炙草,十余劑方起。
咳嗽吐血
陳(四三) 咳嗽吐血,或稠或稀,時覺左腹氣升,臥著尤甚,形淡畏風,脈軟微數。前醫先用杏仁、薄荷,疏降肺氣,其咳更頻。或以燥火刑金,投洋參、麥冬之類,並納大減。逆予延醫,此土虛不能生金,金虛不能製木,致肝氣上逆,胃受木侮,傳導失宜,飲食不化精微,而成痰涎,一派濁氣熏蒸,凝行上騰,肺為華蓋,焉得不為之病乎?所以疏散則愈耗其金,涼潤則虛其母,治法必滋化源,平其所勝,方可奏效。
黨參(三錢本應用人參,因價極貴,姑以代之) 于術(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橘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牛膝(一錢五分) 通草(七分) 丹皮(一錢五分) 桑葉(一錢)十帖病去大半,繼進人參生脈散三服,仍用前方,去桑、丹,加肉桂、黃 、苡仁而痊愈。
按︰此症治之不當,必致肌肉日削,痰涎日多,不消數月,危境立至。所以詳論病情,俾業斯道者,得其涯 焉。
蔡(三四) 胸脹喘促,咳嗽吐紅,脈大而數。古稱脈大為勞,數為虛,証由勞傷脾元,土不生金,肺失清降,治當滋其化源。
黨參(二錢) 黃 (三錢) 生于術(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炒黑) 橘皮(一錢) 麥冬(二錢) 苡仁(二錢) 五味子(十粒) 炙草(四分)此方余出臆見,名培源益肺湯,治勞倦吐血有神功。
曹(五五) 形寒咳嗽吐紅,兩脈弦軟,是為勞倦傷脾,積寒傷肺。治當溫補手足太陰肺脾,略佐疏理客邪。
黨參 蒸于術 茯苓 橘皮 前胡 歸身 薏仁 桂枝木 紫蘇 炙草 煨姜 大棗兩帖血止嗽減。
吳(二一) 前投解肌,汗出熱退,咳血仍然。究其病因,深受寒邪,肺氣不舒,致血妄行。姑再疏利元府,以解裡逆。
杏仁 前胡 蘇葉 防風 橘皮 石膏 甘草此方代青龍湯,兩服嗽緩,吐紅止,胸寬,食進,已得生機。
趙(二十) 夜熱盜汗,咳嗽紅痰,脈弦而數。証屬勞怯,自宜保護,兼助藥物,以冀延齡。
北沙參 麥冬 茯神 苡仁 牛膝 白芍 桑葉 鉤藤 茅根前投清金和肝之法,夜熱盜汗愈;今但治其咳嗽。究其源,因勞而得,宜益土生金法,而培化源之意。
黨參 蒸于術 茯苓 半夏 五味子 麥冬 苡仁 橘皮 炙草 茅根古稱嗽症用異功散收功者,可不複發,所謂補土以生金也。
姚氏(二四) 舊冬起咳嗽,延至二月,複吐紅痰而臭,脈來細數異常,自汗。屢次更醫,皆謂陰虛,投四物六味之類。后一醫以為肺癰,今往專科延醫,病家有親,知予能治難病,相邀延醫。觀其脈症,若為陰虛必燥,焉得有汗?內癰脅上必痛,脈必洪大,今皆無有。以予觀之,屬肺受外邪,此臟最嬌,久嗽必傷其膜,紅痰因此而出;更土生金,子奪母氣,臭痰屬脾虛,試觀世間腥穢濁物,土掩一宿,其氣立解。治法必須從標及本,先用疏散肺邪。
杏仁 薄荷 防風 橘紅 桔梗 桑皮 連翹 甘草兩服咳嗽大減,改用培土生金法,稍佐利肺,六君子加苡仁、扁豆、山藥、杏仁、前胡,四服痰少而腥氣無矣,嗽痊愈。原方去后五品,加麥冬、歸、地,調補複元。
浦女(十一) 久嗆傷肺,痰內帶紅,左脈弦數,肝火刑金。
丹皮 桑葉 鉤藤 白芍 苡仁 茯神 杏仁 橘紅 麥冬 甘草 沙參四服減半,改用而痊。
衄
陸(十八) 衄血久而不止,身熱脈數,重取豁然,鼻衄方藥,施用殆遍,全無一效。不知去血過多,虛而發熱也。
黃 (四錢) 熟地(六錢) 歸身(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牛漆(二錢) 荊芥炭(一錢)陳皮(八分) 側柏葉汁(一小杯)此方出余臆見,名加味補血湯,三服即愈。
溲血
朱(十一) 熱邪迫入太陽,溺赤溲血,治宜噓血歸經,導去火邪。
黃芪 當歸 柴胡 升麻 黃柏 生地 木通 知母 甘草 淡竹葉
便血
張(六歲) 赤痢三月,延為便血,日數回,肌色慘淡,而不可遽補,因腑陽困塞故也。
生茅術(一錢) 橘皮(一錢) 濃朴(一錢) 砂仁殼(一錢) 雞內金(一具炙) 炙草(四分)
陸(六三) 便紅有年,大便常泄,左尺獨小。古有病久不愈,責諸腎者,蓋因腎為胃之關,今用其意。
生地(四錢) 萸肉(二錢) 菟絲子餅(二錢) 山藥(二錢) 荊芥炭(一錢) 茅蒼術(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 橘皮(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側柏葉(一錢五分) 山楂肉(二錢)
張僮(十四) 自述前年嬉戲舉石,旋即便血。此為努力傷脾,脾不統血;久則腎亦不固,腎為胃之關,當雙補之。
黨參(一兩五錢) 蒸冬術(一兩五錢) 生茅術(一兩) 黃 (二兩) 橘皮(一兩) 山藥(一兩五錢) 山萸肉(一兩五錢) 菟絲子餅(二兩) 砂仁末(七錢) 茯苓(一兩五錢) 炙草(五錢) 側柏葉(一兩)棗肉為丸,晨服四錢,一料痊愈。
顧(三二) 腸風便血,下必有聲,兼見咳嗽,當宗東垣法。
茅術 防風 荊芥炭 羌活 柴胡 升麻 川連 側柏葉(炒黑)投升陽散風燥血之劑,數服后,血嗽俱減。肺與大腸相為表裡,然今脈軟弱,臍不快而 痛。此失血過多所致,當補中氣,仍佐升發。
黨參 白術 黃芪 歸身炭 杜仲 防風 升麻 橘皮 荊芥炭 生地炭 炙草
張(六十) 大腸之氣虛滯不和,腹痛便血。
生地 茅術 濃朴 橘皮 砂仁殼 白芍 黃芪 蒸于術 黨參 楂肉 炙草 蛀大棗四服其病頓愈。此方黑地黃丸與補中益氣相配成方,療虛人便血最效。
淋
呂(八二) 患小溲短數而痛,入暮燥渴,夜半尤甚,脈陽盛陰虛,腎水虧乏無疑。高年不能屏棄世緣,應酬紛紜,五志不寧,陽不交陰之症。經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焉。”治宜補陰以降陽,金匱腎氣丸,早夜服三錢。
濁
錢(三四) 白濁溺痛,起于長夏,濕熱阻竅,清利治之。
萆 扁蓄 瞿麥 赤茯苓 滑石 木通 淡竹葉四服愈。
白淫
顧(二五) 從前吐血,近起白淫,出于溺后,脈數而小,兩尺尤微。自述逢勞更甚,補攝並施。
黨參 黃 熟地 萸肉 山藥 五味子 湘蓮 芡實一服止,改丸料,吐血亦瘳。
痺
沈氏(二七) 青年喪偶,情懷郁結,以致周痺,時常腹痛,行步維艱,納谷甚減,治當疏補兼施。
黨參(二錢) 蒸于術(二錢) 蒼術(一錢) 柴胡(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益智仁(七分) 橘皮(八分)出入加減,四十劑痊愈矣。
痿
郁(七五) 兩膝痿痛,不能行立,脈來弦數。並非痰凝氣滯,若用疏燥之劑,非但無效,反能增病。蓋緣高年陰血不足,肝火不寧,筋無所養,病屬痿症,補血和肝,一定之法。
熟地 歸身 白芍 牛膝 威靈仙 枸杞 防己 萆
疸
錢(二九) 中焦痞痛,旋變黃膽,脈來弦數而澀,屬肝火內郁。時當溽暑,濕土用事,濕熱相蒸,脾氣欠運,此症成矣,宜清疏並用。
川連(八分) 柴胡(六分) 山梔(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木通(七分) 茵陳(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六帖黃退,胸寬而愈。
腫
沈氏(四二) 三瘧住后足腫,旋及大腹胸脅,納食大減,氣急脈細。此分明脾腎兩虛,脾虛則不能製水,腎寒則膀胱亦不能化,失滲泄之能,以成泛濫之勢;治法莫穩于四明加減腎氣丸,並補中益氣湯,分早晚而進。但此法久服方有效,又奈湯丸中藥品,有力者方能辦。今田家之婦,粒食不缺為幸,焉能辦此?坐忍其斃,又非仁人之用心。因推敲一方,以欲退其 腫,必有利水︰欲利其水,必先利氣。而不知單利其氣,仍如無雲而致雨,豈可得耶?然則何如?須按《內經》氣化能出之法,在溫而利之也。
椒目(一錢) 丁香(十只) 老姜皮(七分) 橘皮(一錢二分) 蘇梗(八分) 通草(七分)大腹皮(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子(一錢) 茯苓皮(二錢)五帖皮膚發痒納增,又五帖皮膚皺揭,頓覺寬松。前方應效雖速,所謂急則治標,非萬全之法。改用培土利氣暖腎,以冀痊愈。前方去通草、車前子,加黨參二錢,生冬術二錢,十服,病去其半。又用異功散,加黃 、苡仁、丁香、椒目、澤瀉、老姜皮、大蘇梗,十余劑,而飲食起居如常。
朱女(十四) 上下俱腫,半年來病日加重,不思納食,寤著譫語,咳嗆脈數。此氣虛兼滯,須補養疏通安神。
黨參(二錢) 龍眼肉(七枚) 棗仁(二錢) 茯神(一錢五分) 砂仁殼(一錢) 遠志(一錢) 大蘇梗(一錢) 橘皮(一錢) 杏仁(二錢五分去皮研) 桑皮(一錢五分蜜水炒)四服眼鼻分明,踝細大半,夜眠安靜能納,神氣通暢。將前方增減藥味分兩,作丸料。
彼父以此女為不起,訪予延醫,一決生死,今得如此速效,感激無盡。蓋腫脹雖列一門,其實殊途。腫易治而脹難治,緣脹關臟腑,腫則重在水,輕在氣。若能別其虛實,辨明所兼,應手取效,亦非難也。欲辨腫脹,但著頭足俱浮,大腹不甚堅緊者為腫,獨大腹堅緊如鼓,青筋累累為單脹最重;或頭面朝腫,兩腳晚腫,惟腹無時不然者,始為脹兼腫也。將腫脹縷析于此,以俾學人之豁目焉。
王(五歲) 童年身腫,屬肺氣不舒,膀胱不利。
茯苓皮 橘皮 桑皮 大腹皮 苡仁 杏仁 木通 車前子 姜皮
沈氏(六八) 形衰氣弱,流運失時,口糜內熱,肢腫不納,兩脈沉細帶數,此症難治。
蓋人氣應天,目下仲夏,陽氣弛張于外,如草木無不生長蔥郁,而人豈可抑斂不伸耶?在年壯氣盛,或于冬月為寒邪所逼,即病為傷寒;至春化溫,及夏為熱。所以可療者,因其本氣充實,舉而升之,補偏救弊,以歸天和。此則不然,姑擬一方,冀回萬一。
連翹 香豉 薄荷 防風 橘紅 杏仁 山梔 人參 老姜皮服此竟有效,然至秋時方起,欲其久住,難矣哉﹗
趙(六十) 甲周之年,患水腫。由于氣虛少運,膀胱失利,非旦晚可愈,耐性服藥,庶可奏效。
黨參 黃芪 生冬術 大腹皮 蘇梗 砂仁殼 橘紅 茯苓 澤瀉 姜皮又,前方添歸身、白芍、煨木香,減砂仁殼、蘇梗,有效,腳腫退,腹脹寬,製丸劑可以收功。
沈(二十) 瘧后面浮腳腫,脈來沉澀,用上下分消法。
蘇葉 羌活 防風 茯苓 澤瀉 苡仁 橘皮 香附 砂仁殼 姜皮 西河柳易漏,故頻飲頻溺,所有精氣,隨水下注,從膀胱而出,如米泔者精液也,如酒酵者精氣也。如此日夜發熱,豈止尪羸?體質薄弱,鮮不免者。前方雖效,然非大補腎陰,終歸複萌,乃去石膏、黃連,又服三十劑,肌肉漸複,目明如舊。
消
鄔(五九) 初夏入山買竹,逾月方回,歷夏秋肌肉消煉,肥體忽成瘦軀,兼之兩足痺痛,行步艱難,數延醫治。或以為虛,或視為濕,服藥數十,兩目昏花,視小如大,勢日沉重,彼有鄰人為櫛工者,言予能治,即求延醫。六脈洪實帶弦,因其向肥忽瘦,意非消症乎?即問能飲若幾,小便幾?答曰︰入山買竹,天氣初熱,煩渴喜飲,至今仍咽喉干燥,時時啜茶方妙,少頃即欲小便。複問小溲著干土上有沙起否?曰︰未試,惟解坑內見泡沫高起數寸。予曰︰君半年來肌肉日削,從此而去,古人以飲一溲二,名為上消。由于亢陽,非大寒之劑,不足與焉。
石膏(一兩) 川連(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黃柏(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五分) 熟地(四錢) 生地(三錢) 天冬(二錢) 麥冬(二錢) 龜板(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服四劑,燥渴小便泡沫稍減,目清大半。因問余曰︰從前服藥數十,病日有加,今只服四劑,何效如是之速?予曰︰君陽體陽脈,入山陽時,經營勞頓。又喜火酒,五內之火俱動,燥渴作矣。凡飲食入胃,熟腐水谷,游行精氣,上輸于肺,水精四布,下歸膀胱,通調水道,小便出焉。其間升降洒陳,原有一番工夫。今臟腑有火,如燥土沃水,易漏不滋,即大其製,修丸常服,將及一年,足痺亦痊。鄔之得生,皆出櫛工之賜也﹗
積
張(五六) 大腹左邊起塊如掌,納大減,脈微細。此為情懷不暢,氣血皆郁,五積之形已彰。幸春起至初冬,不為沉痼,當先推氣分,越鞠丸意。
茅術(一錢) 枳實(一錢五分) 神曲(二錢炒) 撫芎(一錢五分) 香附(二錢) 黑梔(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 老姜汁(一匙)又前方三服,開郁運氣,有形之積已得軟小,乘勢推蕩,脈之細極,總因氣血凝滯使然。
莪術(一錢五分炒) 枳實(一錢五分) 神曲(一錢炒) 桂枝(五分) 香附(三錢) 青皮(一錢) 濃朴(一錢炒) 加老姜汁(一匙) 食鹽(少許)又,經雲︰“大積大聚,衰其大半而止。”今病去六七,納食加倍,否己成泰,設關防賊,似不可缺。
黨參(一錢五分) 生于術(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香附(二錢) 郁金(一錢) 桂枝木(五分) 炙草(四分)
產后
某氏 產后起腹痛便溏,時兼痢下,脈細而虛,當從脾家所喜。
茅術(八分) 濃朴(八分) 橘皮(八分) 茯苓(二錢) 谷芽(二錢) 砂仁殼(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四服愈大半,改用香砂六君而痊。
某氏 產后大便燥結,當氣血雙補。
黃 (四錢蜜炙) 熟地(五錢) 歸身(二錢) 橘皮(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煨姜(二片)四服不但便通,神亦旺。
許氏(二七) 產才三朝,腹痛身熱,系惡露留阻,當生化法。
當歸 川芎 益母草 香附 棠球子 炮姜 炙草兩服愈。
調經
俞女(十九) 患月信不調,不時氣逆沖胸,迷悶嘔吐,甚至神昏發厥,脈大而澀。症似木乘土,因脈不合症,視其面色,並無憂怒之形。緣詢病起幾時,自述前歲飲井水停經,旋起腹脹,后經通而氣沖之病作矣。予既得其情,即處一方,以溫經逐瘀利氣,三法並施。
炮姜(八分) 歸尾(二錢酒潤) 艾葉(一錢五分) 大黃(三錢酒潤遲入) 枳實(一錢五分) 延胡索(一錢五分) 香附(二錢) 橘皮(一錢) 桃仁(二錢) 紅花(一錢)時適行經之期,服兩劑,所下瘀塊甚多,胸寬腹和,不知病之去向矣。惟覺形軟,診其脈無澀大之象,三載沉痼,應手取效,下法不可不知,改調補氣血方,女母不勝欣悅而返。
血崩
沈氏(二八) 小產后一月,血崩不止。
黨參(二錢) 蒸于術(一錢五分) 枸杞(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山藥(二錢炒)菟絲子餅(二錢) 杜仲(一錢五分鹽水炒) 荊芥炭(一錢) 炙草(三分)服兩劑即愈,此方治挾虛崩漏多效。